Group plate
集团板块

市场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东明村全村700多人,到2020年据不完全统计,东明村人口2200多人,其中农村户口在册村民1563人,党员65人。

东明村1978年响应党中央号召,农村集体实行了土地包产到户,原有的东明生产大队、生产一队、生产二队解散。

2000年东明村党支部、村委会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全村共同富裕,重新把土地全部收回集体所有、集体管理,利用城郊优势强抓机遇,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东明村于2002年成立了东明村集团公司,2008年东明村村民全部转成了公司股民,人人在公司有股份。从此,东明村改变了原始落后的面貌,实现了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贫有所依、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农村变成了城市,农民变成了市民,资源变成了资产,资产变成了资金,资金变成了股金,村民变成了股民。东明村2007年开始新农村建设,从此,改变了原始农居脏乱差的环境,村民由平房住进了向往的高楼大厦,东明村人民真正走上了共同富裕的新时代。

  

  

  

  



《东明村史话》

康占营

东明村是一个古老的村落,原为衡水县老城区的一条商业街。明朝永乐十三年,衡水县城由旧城迁至范家疃另建新城。范家疃村一带地势较高且西邻漳河(今滏阳河),南北船舶水运十分便利。今东明村所处的位置正是新县城的近郊,街的西头为漳河河沿码头。当初在创建新县城时,这条东西方向的街道两旁先后建立起修船、造车、定制整体家居、承做家具的工厂,组建起修屋盖房的队伍和供应木材的商业市场,同时又建起大小几家酿酒作坊。但最为繁荣兴盛的乃是“木业厂家”,所以官称“木厂街”。清代康熙十九年编撰的《衡水县志》县城街坊篇就有“木厂街”的记载。“木厂街”又分东木厂街和西木厂街,西木厂街各类厂家较为集中,东木厂街则以居民住户为多。西木厂街的西头为漳河码头,沿河设立专为修造木船业务的商家及修缮大车的铺店。

图片1.png

自明代成化至万历时期的一百年间,为衡水县社会最稳定最辉煌的历史阶段。漳河水阔,邯郸至天津的南北水运畅通无阻,码头繁忙。漳河上先后架起木桥和石桥,山西通往山东的东西大道车马辚辚,商贾云集。衡水县城实为一座京南交通要冲,物资贸易重镇,县城西关成为水陆商品买卖中心。这里的民众能最先接受到京津的时髦商品和先进文化,所以思维超前,敢为人先。木厂街的人们传承了这一优良民风,他们通过漳河船运,源源不断地将各类品种木材资源收至木厂西街码头,靠河沿的地方特开辟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板厂街”,木材商贸达到鼎盛时期。街上的萧氏等家族进一步把木业工厂开进了北京城。这一时期,老白干酒业生产更加兴旺发达,十八酒坊驰名江北。短短的木厂街上就聚集了“诚丰”、“福兴隆”、“兴源祥”、“恒聚成”、“永丰”五家酒坊。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繁荣,衡水县自古民风淳朴,学风甚浓。街区私塾学堂英才辈出,多人进入仕途官场。著名明朝勤政廉臣李遵义曾获朝廷“特赐金币”、李时芬任北京兵马大臣、李坦任职温州府。正德年间,杨开河村人杨宜中举居官后,也携家迁入木厂街居住,嘉靖元年他以《易经》的学问闻冠京都,第二年又连中进士后,由官方出资在木厂街与通商街十字路口为其建起功名石牌坊“恩荣坊”。杨宜先后升迁督学、总督、巡宪、南京户部右侍郎等职,其父杨惠也敕封侍御。官府又分别为杨宜在育贤街(东门口)立“文宗坊”,在木厂街十字路口矗立“貤恩坊”、“经元坊”和“豸繍坊”。这样,木厂街与通商街十字路口就有了四座石牌坊,热闹拥挤的木厂街显得更加繁华昌盛,成为衡水最热闹的街道,一度称为中国北方最早的“四牌楼商业街”。

图片2.png

现存康熙《衡水县志》的“县城图”清楚的画着这四座牌坊的形象。开明的木厂街人,不乏文化娱乐情趣,组建起远近闻名的“狮子龙灯古会”团体。每逢节庆,飞舞的龙灯、震耳的架鼓从四牌楼街走出,歌舞风采誉满县城,成为最赏目的喜庆节目。

清光绪三十年,由知县俞兰元牵头,在西木厂街路北创办“衡水县西关针织厂”,机器由日本进口,生产毛巾、秋衣,这是衡水县第一家现代工厂,产品供应冀南大地。从那时起,劳动人民逐渐养成往头上箍羊肚子手巾的习俗。

图片3.png

张大千与萧静亭

自唐宋时代开始,衡水地区的碑帖拓印、造纸、制笔、制墨、裱糊诸行业开始兴起,至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精良碑刻拓片作为商品流向京城文化收藏界,京城的“文玩”之风也随之刮到衡水。衡水西关那些发了财的商家富户也开始觊觎那高雅的文玩古董收藏,涉猎古玩成为他们的嗜好,衡水街上的古旧珍品收藏店铺应运而生。明末清初,读过书的衡水学子们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在京城琉璃厂街做起文玩生意,开办多家书画文具、瓷器古玩等商店。具有文学素养的木厂街萧氏族人,也随之入流琉璃厂文化界。一百年前的清宣统年间,古董店学徒出身的萧静亭(文江)在东琉璃厂承办“吉珍斋”书画店,经营古书字画,后又创办“静寄山房”,其少掌柜萧允中(福存)在1936年拜著名画家张大千为师,有幸与齐白石、于非厂、徐悲鸿等名师结识和交往。1912年,萧虎臣(文炳)创办“博韫斋”经营古陶文物,其侄子萧福恒(字荫甫)开办“贻雅斋”经销书画墨本。萧书农(文田)兴办的“雅文斋”主营明清瓷器,又名“西洋庄”,因为顾客多为欧美来宾,后其子萧福荫接任掌柜。人们知道,木厂街人凡经商者都读过书,他们亦士亦商,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文明经商,尤其在京城琉璃厂街留下优良的口碑。

图片4.png

图片5.png

萧虎臣(文炳)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北京琉璃厂三位书画鉴定名家之一。萧书农为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1945年抗战胜利后,伪满洲国皇宫中的顶级国宝文物《韩熙载夜宴图》失散民间,张大千先生通过“静寄山房”的萧静亭(文江)的联系,最终以500两黄金购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新中国成立后,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入门弟子萧允中在1955年全家移居宁夏,后为灵武市书协主席,100岁仍笔耕不辍,并荣获第四届全国健康老人奖。(注:萧允中先生已于2017年4月28日在宁夏银川仙逝,享年102岁)

 

明清时期,木厂街沿街房舍建筑古朴典雅。特别是李遵义、李坦、李时芬、杨惠、杨宜等名臣的诸多豪宅旧居,尤具明代特色,并留下“明楼”、“广鹤楼”、“上马石大院”、“四牌楼”、“杨家庙”等具有显著明代风格古老建筑。所以,民国初年县政府计划保留这趟“古董街”,即把木厂街改名为“明街”,又分为东明街和西明街。西明街姓李的住户多,民称西李家街。1929年,两街道又升格改为东明镇和西明镇。东明街东头原建有东阁(gao)朝阳门,门外有护城河,河上有一座吊桥。1936年吊桥损坏,萧虎臣和杜凯臣等人牵头集资修建一座拱形砖桥方便民众出行,同时修建了街区的排水道。砖桥造好以后用剩余款项搭台聘请戏班唱了一场大戏。砖桥以东有南北两座高高的土坛,“北坛”原为“风云雷雨坛”上面盖有庙,每年立春时节,县城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打春牛”迎春仪式,每次由知县(县长)亲自主持,伴有文娱演出热闹非凡。放在北坛上的“春牛”为一个纸糊的大黄牛,牛肚子里面装上五谷,还增添花生、红枣、核桃、柿饼等。在各项迎春节目的最后,由扮演“勾芒神”的人举鞭抽打“春牛”,小孩子们前来“帮忙”。“春牛”被打倒纸被打破,里面的五谷流出,象征打出一年的“五谷丰登”。衡水这项官办习俗一直延续至1937年春。南坛上面原是八蜡庙,清初迁往观澜门外。

1939年2月,侵华日军第二次占领衡水,组建伪“衡水县政府”。日军矢野部队驻扎西明镇路北几处高房大院,并将东明镇和西明镇改名东明里和西明里。日军惨无人道,被折磨死的无辜民众被埋在明楼北面的水坑里。日本卫兵常用木栅栏限制过往行人以备警戒,老百姓又称之为东栅栏街和西栅栏街。日伪统治时期,街上的工厂倒闭,酿酒业停产,商业萧条,农业减产,民不聊生。

1945年衡水县解放,东明街上恢复了往日的繁华。木工厂开业,各家酒坊开始扩大生产,十字街口石牌坊下的招工市场又出现了应招短工和酒坊踩曲工的人群。1946年,党和政府采用购买的方法将当时西关的二十家个体酿酒作坊收归国有,成立了“冀南行署国营衡水制酒厂”。东明街人孙斌甫经办的“永丰酒坊”加入国营酒厂,孙氏并担任了酒厂的财务科长。1953年,萧虎臣(文炳)退休,从北京琉璃厂返回家乡东明街。萧虎臣回衡后,继续从事文化事业,曾担任过一届县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萧荫甫(福恒)从琉璃厂回家,在新建街路西开设“庆昌和”食品商店,并与他人合作从天津购买一套面粉加工机器设备,创办面粉加工厂,这是衡水县第一家面粉厂。1956年公私合营后,厂房迁至问津街外衡水县粮库地址。萧荫甫担任食品加工厂厂长和粮食(面粉)加工厂私方厂长,1957年担任衡水县政协委员。

文革时期,东明街和西明街合并为一条街,称东风街。1982年东风街改为东明路。

出土明清民国时期文物古迹

 

东明村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明朝时期东明村的先民已在此建村,距今已六百多年。六百多年沧桑岁月,勤劳智慧的东明村民不畏艰难险阻,顽强地同恶劣环境抗争,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俊杰,沉积了众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丰厚的历史遗存、文化古址、历史文物和美丽的传说。据《衡水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滏阳河水资源丰富、航运发达、街市繁华,东明村一带居住着许多富商,沿街店铺鳞次栉比,金银首饰,铜器锡货,酒肆梨园,琴棋书画,茶什糕点,济世药房,驿站客栈,银号当铺等商业门店众多,“市列珠玑、商贾云集”就是当时东明村的真实写照。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文化的兴盛,住在东明村的富商和社会贤达,荟萃文人墨客题诗作赋或从京津大都市购进古玩字画,一些在北京琉璃厂经营古文物的东明人也经常回归故里,带来了不少的文化瑰宝。建在东明街的“明楼”、酒肆“广鹤楼”、四牌坊等著名的古老建筑留下了不少的历史遗迹,这些文物由于历史久远,社会变更,不少散落在民间,埋藏在东明旧村的地下。村党总支书记肖同豹生在东明,长在东明、从小受父辈熏陶,对文物古迹十分的珍爱,他曾到北京琉璃厂实地考察,曾请著名的书法家萧福存题写“东明村”名,他通过同东明村年纪大的村民交流,了解了东明村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2021年东明村面临旧村拆迁改造,党总支书记肖同豹和支部一班人深刻的意识到,东明村历史厚重,有许多历史古迹和文物藏埋于东明旧村地下,保护好这些历史文物是当前十分紧迫的任务,决不能让这些历史文物有任何散失。他们把这项工作提高到对历史负责,对东明村民负责的高度认识,在农村改造工程动工之前提前进行保护性发掘。按照精细施工、万无一失的总体要求、制定了施工方案,指派孙建杰、隋占胜、孙世阳具体负责,依据掌握的情况,分区域、分地段、分层次进行挖掘清理,并根据进展情况随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这项工作,得到了省、市、区、街道领导及上级文物部门的大力支持。2021年4月15日,市一级巡视员、宣传部长马福华带领省、市、区、街道文化部门的负责人、专家、学者来到现场指导。在现场听取了专家和有关人士的汇报后,马福华部长指出各级各部门要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认真听取文物保护专家意见,集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切实做好遗址挖掘保护工作,让文物“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他指出:文物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是我们的宝贵遗产,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抓紧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形成联合高效的工作机制,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马福华强调:要结合实际、统筹考虑,在做好抢救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遗址深层文化内涵,让文物成为历史的最好讲述者,最大限度留存城市历史印记,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焕发新生。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力度,教育引导群众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依法严厉打击文物领域违法犯罪行为,为文物保护创造良好条件,营造浓厚氛围。在上级领导和专家的指导下,从3月18日开始东明村对旧村宅基地下文物进行保护性的挖掘清理。

东明土地庙遗址。土地庙是东明村重要的文化遗址。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兵部侍郎杨宜幼年曾在此玩耍,将石头球藏在土地爷的耳朵内,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按照东明村的整体安排,2021年3月18日对土地庙遗址用钩机开始挖掘清理,挖掘分三层,每层两米,先后向下挖掘了6米。经过细心清理挖掘,在土地庙遗址周边出土了民国十三年东木厂街重修永济桥布施碑,碑高1.5米,宽0.6米,碑文上纂刻着修建永济桥捐款人的姓名,石碑上刻有东明街各个捐款酒坊的名号,这是衡水老白干十八酒坊的历史物证。据专家考证,滏阳河上安济桥周边旧时有三座桥,即:安济桥、通济桥和永济桥。安济桥架在滏阳河上,通济桥建在河西北滏阳村东北角上,为修安济桥运送物料而建。永济桥为护城河上的吊桥,建在东明旧村以东。古时东明旧村以东是一片大水坑,南坛和北坛相连,为了使村民出行,最早建了木桥。清末民国初年,东明村民杜凯臣协同在京津衡的商户捐建了砖拱桥,砖拱桥高一米半,独孔,可通双轮车,方便了村民的出行。这次出土的民国十三年的布施碑纂刻了当年捐献修桥人的姓名功绩。随后,在土地庙附近清理出清乾隆四十年的功德碑,碑已破残,残存碑高10厘米,宽50厘米,纂刻着捐款人的姓名。2012年5月,东明村发现了一尊刻有“晋州武强县”字迹的断头石佛像。据村里的老年人说,这尊石佛像原在关帝庙里,上世纪初庙毁时被遗弃。这尊断头石佛像隐藏在一个花池子里边,高80公分左右,青石质地有些风化,但右侧面却有十几个字清晰可辨“真定府晋州武强县善人田茂义…”后边的字迹模糊不清。东明街在500年前,就有土地庙和杨侍郎之说。据《东明村历史》第一部记载,东明街的土地庙建庙就有700年左右的历史了。东明街有两座庙宇,分列排开,坐北朝南,前面是关帝庙,后为土地庙。

东明村出土的土地庙石佛像,在侧面刻有“真定府晋州武强县善人田茂义”字样,记载石佛像产于哪年哪代与120里之遥的武强联系在一起。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考证,在明朝前后,武强县是石刻之乡,武强归深州管辖。《武强县志》记载,武强县金进宗大定(1244年)年,武强县升置为东州,属真定路。元兴三年(1234年),撤销东州,恢复武强改属晋州,据今750年。县志还记载了武强县在明代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改属京师真定府之深州,明初属晋州属燕京(北京),却没有武强县属真定府晋州的记载。因此推断该石佛像是元代的产物,距今约有700年左右。

据《东明村历史》第一部记载,杨侍郎明嘉靖六年(1522年),在东明街上学(土地庙院内有学校),他往土地爷耳朵眼里藏球的事是一致的,距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是相吻合的。但与石佛像和土地爷像侧面的石刻记载,相差100多年,石佛像记载的年号是建庙的记载,推断东明街的土地庙应该建有700年历史。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石佛像也遭噩运,被人砸掉了头,因此就成了无头佛像。从历史地域文化的角度,东明街的土地庙石像仍有一定的文物和保存价值。随着挖掘清理现场的不断扩大,在土地庙遗址旁清理出土了狮头一个,造型美观、纹理细腻、雕刻精湛,但无狮身,残缺不齐。另外,在土地庙遗址附近还出土了石碾、石磨等农用生产工具。

东明街永丰酒坊遗址。东明街永丰酒坊坐落在东明老街西,十字街东南侧,属于衡水老白干“十八酒坊”系列。据《衡水县乡士志》记载:“滏阳河东西有造酒厂二十余间,日酿数百石。”此处遗址为清末民国初年东明村民孙斌甫所建。据永丰酒坊的后人孙书清介绍,解放后党和政府将永丰酒坊收归国有。

2021年3月31日按照原定的安排,对酒坊遗址进行清理。清理分两步实施,先用钩机清理地面的建筑垃圾,清出整个院落轮廓,南北长三十米,东西宽二十米,宅基遗址占地300平方米。然后人工用铁锨一层一层的清理浮土,于当日下清2米,在遗址的南部发现了酿酒的酒缸,高1.3米,用黑陶烧制而成。经专家初步鉴定为邯郸磁县瓷窑烧制,烧制年代大致在清末民国初期。经过清理共发现瓷缸17个,呈东西序列排放,大部已残破,仅有两个完好,在酒缸中还清出了高粱酒糠等烧酒用的原料。

对这一重大发现,时任党总支书记肖同豹和总支一班人高度重视,及时向上级汇报了情况,按照省、市、区领导的指示精神,对酒坊遗址暂停挖掘清理,并用铁栏进行封闭保护。衡水酒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汉代,衡水就有了制酒作坊,经过历代传承,十八酒坊誉满华夏。衡水酒是衡水的重要品牌和标志。这次东明永丰酒坊遗址出土了酿酒工艺、原材料、器皿,进一步印证了衡水酿酒历史的悠久,对于弘扬衡水酒文化,推动衡水酿酒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根据上级领导和专家意见,东明永丰酒坊遗址将建成衡水老白干遗址展馆,供人们观瞻和欣赏,宣传衡水酒文化。

东明街石牌坊底座。2021年3月31日在东明街十字街东北侧出土的石牌坊底座,高1.6米、宽1.2米,蟾蜍形造顶,刻有龙、凤、鹿等图案,十分美观,相传为明朝兵部侍郎杨宜所建。东明村历史厚重、文物古迹众多,有不少埋在旧村基地下,为防止拆迁改造使文化古迹遭到破坏,党总支书记肖同豹和总支一班人在对重点文物古迹进行清理的同时,对全村旧宅基向下深挖两米,进行普遍挖掘清理。从2021年3月18日开始到3月30日用十多天时间,先后清理挖掘出石碾、石磨、石门柱、石狮、石墩等古石器四十多件。清理出埋藏旧瓷器的土窑一处,窑直径两米,深三米,出土大量的瓷碗、碎片。东明村旧宅基出土大小黑陶罐各一个、陶灯两个、陶灯碗四个,这些瓷器制作精湛,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属上乘文物精品,经文物专家初步考证,这些旧陶器大部是明朝时期的瓷窑烧制的。在东明街路北地下清理出大量不同朝代的制钱100多枚。制钱上刻有康熙、乾隆、嘉庆字样,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这次东明村对旧村遗址进行保护性的清理挖掘,先后历时20天的时间,出土了一大批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文化遗址和历史文物,特别是衡水永丰酒厂遗址的出土,填补了衡水市酒文化的一项重大空白,是衡水市21世纪二十年代文物考古的重大发现之一,对于推动衡水制酒产业的发展、弘扬衡水文化,提高衡水的知名度,有着重大的意义。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图片10.png



东明古井与衡水老白干酒

 

历史上,东明村辖区内曾有两口水井,分别分布在原东明村十字街东和十字街以西,两口水井自唐宋朝时期分别称木厂街“一号井”“二号井”或“东厂井”“西厂井”,清末时期称为“东明里井”“西明里井”,民国期间称为“东明井”“西明井”。东明村两口水井据《衡水市志》《桃城区志》《桃城区教育志》《桃城史话》和《中国皇帝》陆续记载水井分别在不同时代,孔颖达、盖文懿、李桐客、傅潜等唐宋年间皇朝官吏出资维修,水井供造酒和周围百姓生活使用。唐代诗人王之涣在衡水县任职时也甚爱衡酿,并对酿酒水源东明水井下令修缮保护。1996年恢复东明村小学时,为了保护古井和学生安全,对古井进行了封存。2020年东明小学重新扩建时,东明村投资10万元对古井重新进行维修加固,并作为重要文物进行保护。

据七八十岁的老人们回忆:这口井水质甘甜,是衡水县城区著名的甜水井,更是衡水“十八酒坊”老白干酿酒作坊的主要水源。

老井口上安放着厚厚的圆形青石板围成的井圈,外直径达一米,井口直径半米。这家宅院的原住户为了安全,还专门焊接了金属圈井盖扣在老井口上。

打开井盖,黑黝黝的深井里,散发着幽幽的冷气,下部有多半井筒清水。井筒内壁全部由青砖砌成。村民传说这口井底有个大泉眼,通着龙脉,连着衡水湖和滏阳河,通着东海龙宫,所以水源充沛,用之不竭,世世代代是为东明老街居民们的饮用水源。几家老白干酒酿造作坊也用这口井的水酿酒。这井的水好,因此衡水老白干酒才在全国出了名。

古井水清凉甘甜,向当代人讲述着老井的动人故事:明朝永乐年间,洪水淹了衡水县全境,衡水县城从旧县城(今旧城村)向河东迁来,在范家疃建造新县城。原先的东明村地势较高,古时称“殷台”,恰与范家疃新县城建设工地毗邻,所以这里成为新县城的木料及木制产品的供应地,被称之“木厂街”。

随着旧县城一起迁过来的多家老白干酿酒作坊,通常先在“木厂街”落脚。至清末民国初期,经历了多年后的衡水酿酒业,出现了“十八家酒坊”商贸经济格局,仅在“木厂街”的酒坊就占了八家。它们是:复兴隆、德昌、兴源祥、恒聚成、永丰、信大等八家酒坊。所以,“木厂街”已经成为衡水老白干酒的集中产区。民国初年,衡水县政府根据这条街上的明代建筑遗存多的现实,遵照“三滏阳村”张师爷(县衙当差)的提议,特将“木厂街”改名为“明街”。又以十字街为界,分为“东明街”和“西明街”延续至今。

“水为酒之血”“名酒必有佳泉”。老白干酒之所以有“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产品特点,都与这口甜水井分不开。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编撰的《衡水县志》中,曾对“十八家酒坊”的布局、生产、销售以及相关情况都做过较详细的记载。其中,“复兴隆”和“信大酒坊”出产的衡水老白干酒,就越过宽阔的太平洋远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展销,最终荣获博览会大奖,饮誉长城内外、大江南北。1915年在旧金山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大奖的衡水老白干酒,与酿酒所取水的这一口古井是分不开的。

“东明老井”所在的东明村锦绣东城社区,正在进行“拆旧房盖高楼”蝶变式建设。党总支书记肖同豹和村两委班子重新调研挖掘“古井”传统文化资料,着力打造东明村的文化“品牌”。首先为“古井”建立档案,恢复建设“古井”周边的街景,举办文创和设计“文创研讨”,尽可能保留一段老衡水城区印记和“遗存”,恢复完美的形象,将因“古井文化”而引起的“酿造文化”“航运文化”这些古衡水文化课题发扬光大。为了恢复历史原貌,与附近崛起的大厦相协调,做好“古井”井体的保护,东明村采用不锈钢板加固老井内壁,并清理了井底泉眼。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这是古人追求和延续了上千年的哲理。因为“井”,是生命的源泉。当代,东明古井的发掘和维修,意味着一份对故乡深深的牵挂之情。于东明村来说,不仅是“衡水老白干”历史的见证,更是养育东明人和周围老百姓的生命源泉。于古桃城而言,古井确实是一枚不可缺失的“文化符号”。


市场展示

产品展示

回顶部

集团动态

集团动态
行业动态

联系我们

东明村集团公司
电话:0318-2130528
地址:衡水市桃城区京衡南大街918号

微信扫一扫

Copyright@2015-2020 东明村集团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冀ICP备180102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