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0次 发布日期:2020-04-19
健康心态是新时代基层领导的基本素质
来源:《党政研究》
健康心态是指社会成员在适应外界环境过程中,其心理与他人与社会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状态和高迈境界。健康心态的主要标准大体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情绪稳定,即能够有效控制并适度释放主观感觉经验;二是人格健全,即能够时刻保持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的完善与完整;三是心理反应正常,即能够能动地对客观环境做出警戒反应和抗拒反应;四是自我认知明确,即能够精准恰切地观察自我评价自我;五是人际关系和谐,即能够深刻认识并充分尊重他人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及时协调和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健康心态是一个民族文明素养和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有机构成,也是我们党各级干部应该涵育培植的基本素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领导干部要淡泊名利,保持良好的心态,”强调要“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这一论述和要求对于新时代基层领导干部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指导价值。
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健康心态的重要性
基层领导干部奋战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处在有限权力和无限责任交织的核心,介于上级党委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中间,是党和政府在基层的代言人,这种特殊角色和特定身份决定了基层领导干部必须拥有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领导心理学表明,基层领导干部的心理状态比较深刻地反映了当今时代背景下社会心理的发展趋势,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党员干部的心理状态及对新时代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的适应力、判断力、应变力和驾驭力,对干部队伍心态乃至整个社会心里具有一定的支撑功能和引领作用。基层领导干部保持阳光明澈、健朗豁达、磊落坦荡、淡定从容、平和自然的健康心态,能够增强对群众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能够扩大自身的亲和力、吸附力和感染力,能够提升社会的认可度、信任度和威信度,换言之,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健康心态是实现我国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夯实我们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根基。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促进稳定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艰巨,特别是如何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如何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稳中求进和促进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既迫切需要基层领导干部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守正创新、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埋头苦干;也迫切需要基层领导干部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珍惜自我保护,保持趋正向善、积极向上、愈挫愈奋的健康心态,努力适应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破解新矛盾的客观需要。尤其还应当认识到,基层领导干部身处改革发展的第一线和最前沿,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的先遣队和排头兵,责任极为重大,使命非常光荣,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自如应对各种压力挑战的严峻考验,才能有效化解尖锐矛盾和棘手问题,才能从容驾驭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
当前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健康心态迫在眉睫
当前,面对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和人民群众的高期望值,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感到“压力山大”,在心态健康方面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所在单位所在地区工作正常开展和事业有效进行。对他们不健康的心态进行梳理、总结和概括,大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内心焦躁焦灼。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社会变革日益深化,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而引发的矛盾纠纷日趋增加且大多发生在城乡基层,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整日工作在问题成堆矛盾麇集的复杂环境中,神经难免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和极度亢奋状况,久之导致内心焦躁神情焦虑精神焦灼,这种情况对于那些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弱的人来说,显得尤为明显和更为突出。他们中某些人经常会因此变得心理烦躁精神烦闷,进而导致工作效能和工作效果大打折扣。例如有的基层干部遇到难题不够沉稳冷静、考虑事情不够缜密周到、解决问题不够坚决果断。更有甚者一旦遇到困难和麻烦思维偏执、草率处理、武断行事,致使事态结果走向初衷的反面,工作陷入被动和僵局之中。二是心理懈怠麻木。近年来,由劳动用工、土地权属、征地补偿、村级村务财务、城镇化建设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基层矛盾和群众纠纷,呈现出多发性、群体性、疑难性等特点,加之名目繁多、不断加码的政绩考核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基层领导干部的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有的干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苦不堪言、心力交瘁。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尤其是一些基层主要领导,由于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处置来信来访、调节群众情绪、维护社会稳定上,节假日很少得以休息,加班加点密集频繁,新发徒增的工作既无经验可资借鉴也没规律可供遵循,只能被动应付、疲于奔命,身心长期得不到调整、放松和疏解,超负荷透支性工作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心智钝化、心理懈怠和心态麻木,有的思维僵滞、思路陈旧,有的意志消沉、情绪低落,有的精神萎靡、激情减退,有的患得患失、态度消极,面对工作中的困难、矛盾和问题,经常推诿躲避、敷衍塞责,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淡忘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干部职责。三是心态失衡扭曲。近年来,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反腐败力度,随着国家逐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改革,各级领导干部成长进步的机遇有所增加,其薪资待遇也有较大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和调动了领导干部的担当感和积极性。但作为基层领导干部,一方面要承受强大工作压力的重负、经受艰苦生活环境的煎熬,另一方面由于体制改革和政策兑现不到位以及论资排辈等传统职场因素的影响,在提拔晋升、待遇落实、人际交往等方面相对处于某种弱势,一些付出较多、贡献较大且能力素质较强的基层领导干部,逐渐产生了心理失衡衡、失落感、挫折感、无助感,少数干部逐步滋生了不满情绪和抵触心理,甚至改变原有的价值取向、思维理念、工作态度和生活方式,个别干部还因长期得不到提拔重用而心情抑郁人格扭曲,情形严重的对社会失望对组织抱怨对人生厌倦,以致于最终走上“不归之路”。四是心存侥幸心理麻痹。侥幸心态是指无视事物的固有属性、违背事物的发展规律、根据自己需要或者好恶行事的一种畸变心理,而麻痹心态则是一种对工作放任自流、漫不经心、事业心和责任感降低的心理表现,目前这两种心态在少数基层领导干部身上均有所体现,有的自认为所在单位不在上级关注范畴之内,滋生“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态;有的误以为自身官小位卑,不拘小节、不矜细行,产生“小错不伤大雅”的麻痹心里,平时不严格要求自己且有所放松放任放纵,甚至有意无意地触犯纪律底线和法律红线,最终走上了政治歧途和犯罪道路。
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健康心态的主要路径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说“保持健康心态,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义务,更是对社会的义务。”作为置身基层、身处一线、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的基层领导干部,要在加强党性锻炼和政治磨砺的基础上,时刻注重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始终保持奋发进取、乐观豁达、愉悦平和的健康心态。一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观念决定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决定言行举止。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笃化信仰切实提升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定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力坚持科学的权力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才能客观地审视自我真实地评价自我准确地定位自我,才能欣然接受新的使命新的任务,毅然面对各种困境各种挑战,决然抵御各种诱惑各种袭扰,坦然对待名利得失和荣辱苦乐,从而自觉地克服悲观消极、焦灼浮躁、孤独压抑等不健康心态,真正做到以平静心态看待“名利”,以平和心态看待“权力”,以平淡心态看待“地位”,以平常心态看待“不如意”和“不顺心”。二要培养高雅生活情趣。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项内容和一种追求,生活情趣是对生命快乐的一种自我感知,是对审美体验的一种自我丰富,换言之,高雅生活情趣能够缓解紧张心理、驱走身心疲惫,能够陶冶道德情操、铸塑人格魅力,可以说高雅生活情趣是各级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素养。对于工作繁忙、事务繁杂、任务繁重的基层领导干部来说,以良好的兴趣爱好来释放压力疏解烦躁,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因此,基层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在紧张工作之余自觉养成读书看报、欣赏音乐、体育锻炼、家庭娱乐等生活习惯,积极参加舒适轻快、文明高尚的文体活动,一方面使自己从忙碌紧促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做到劳逸结合、颐养身心;另一方面拉近自己与普通群众的心理距离,建立一种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和群众关系,不断净化心灵空间、塑造良好形象。三是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基层领导干部作为我国现行管理层级末端的一个特殊群体,直接面向基层面对群众,他们是党和政府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的具体执行者和直接操作者,是基层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主要组织者和首席指挥官,基层领导干部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健康心态对工作实践中起着驱动作用。但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当下工作压力过大和负担过重是基层领导干部面临的客观现实,也是造成基层干部心态不健康的主要因素,其压力和负担主要来自工作、社会、家庭和竞争等方面,而减压释负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要求基层领导干部首先必须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在多元化多样化的思想舆论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学会明辨是非,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中分出轻重缓急,在压力、挑战、困扰、困苦纷至沓来中遇事不惊、处事不乱、张弛有度。其次,基层领导干部要不断提升沟通协调能力,通过采取召开会议、个别谈话谈心等方式,及时了解心里征兆,准确把握思想动向,及时消除自己与班子成员之间的心理隔阂和工作分歧,营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共事氛围。四是学会敬重群众尊重差异。由于工作需要很多县乡干部定期不定期都要进行岗位交流,随着工作单位和职务的变换以及工作性质、对象、内容、强度、标准的变化,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常常会到一个陌生环境、场景和情景中去开展工作,而一些地方的基层现状决定了很难运用行政命令来协调各方和消弭矛盾,只能凭借自身的人格魅力和人脉优势。所以,基层领导干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正常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善于引导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善于学会尊重差异尊重个性,消除与他人的纷争杯革,始终坚持以一种开明姿态、开放态度和开阔心胸进行自我调控,力求在尽短时间里适应新岗位新任务的需要。五是掌握相应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巧。心理调节是指通过合理运用心理技巧和方法,逐步降低自我心理活动的绝对强度,以便保持或恢复正常状态的实践活动。在当前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矛盾日益凸现的情况下,基层领导干部要在加强学习历练、提高综合素养、锤炼坚强意志、磨砺过硬本领的同时,正确认识自己的工作环境和自身心理状态,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关系,有针对性地了解掌握一些实用的心理调控方法和必要的心理调适技巧,比如以谦虚、诚恳、宽容、赞赏、激励的方式对待部属,比如认知结构调节、情绪调节、意志调节、个体调节、注意力调节、记忆力调节,再比如放松、倾诉、自慰、宣泄、转移以及自我暗示和压抑升华等,努力提高在各种挑战、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适应和自我转换的能力。六是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倡导科学发展的新时代,应从顶层设计角度使基层党委和政府回归提供公共服务的理性本位,逐步弱化基层领导干部招商引资、办企业上项目的职能,全面承担起服务百姓改善民生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科学设置检查和评比的内容、程序和节奏,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的多部门交叉的考核和检查,使基层领导干部集中精力干事创业。特别是当在前形势下要建立和实施容错机制和纠错机制,允许基层干部在创业创新中有失误,为他们撑腰壮胆担当,避免不分青红皂白地简单追责问责,切实爱护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加快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适度提高基层领导干部收入,对其中长期扎根基层并任劳任怨工作的进行表彰奖励,并在交通、通讯、办公、住房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努力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要严格执行国家制定下发的休假和体检等福利制度,使基层干部身心得以放松、休整和诊治,充分体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